王如癡(1903—1935) ,又名王浚歐,王書銓,祁東縣太和堂鎮人,著名革命烈士,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歷任紅五軍第八大隊黨代表、紅六軍第二縱隊政委、紅三軍第八師政委、紅十三軍政委、紅一軍團三十一師政委、紅十一軍政委、紅十軍軍長兼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皖贛紅軍獨立師師長、紅十軍團十九師參謀長、十九師師長等職。1935年1月25日在贛東北懷玉山地區被俘,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
▲王如癡故居
在祁東縣太和堂鎮向陽村二組,前后兩排的青磚瓦房掩映在蔥郁的山林間。這里就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王如癡烈士的故居。每年前來參觀的學生、游客不絕如縷。
王如癡,又名王浚歐,王書銓,1903年1月出生于今祁東縣太和堂鎮一個貧寒的小知識分子家庭。
其兄弟7人,王浚歐排行第六。大兄、次兄、五兄早年夭亡。母李氏,勤勞賢淑。父王詩椿,略識文化,以務農為本。自有薄田,并佃田耕種。為維持家庭生計,兼習《易經》,幫人看地,經營鄉里。人稱“風水先生”。
▲王如癡故居中的水缸
王浚歐8歲開始在家鄉讀私塾。后來轉至祁陽縣城新學堂求學。1923年以優異成績考進湖南省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預科班讀高中,直至1925年畢業。
1923年至1925年,王浚歐在長沙岳麓山度過了高中階段。這三年是我國革命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三年,也是王如癡思想升華從而發生革命飛躍的三年。三年間,王浚歐深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胸襟豁然開朗,有如在黑暗中找到了前進的航標。
這時,在中共湘區委員會的領導下,位于長沙岳麓山的湖南省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一批有志青年,通過各種途徑,如積極參加講演會、討論會、創辦圖書館和自修大學、擴大文化書社,公開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談論國事、評擊時弊,積極開展工人運動,思想異?;钴S。王浚歐深深為這種火熱的革命群眾運動所吸引,積極投入到斗爭中去,探求革命真理。
1925年底,王浚歐高中畢業,湖南省公立工業專門學校轉為湖南大學。是升學深造,還是投身革命斗爭?一番思考后,他決心投筆從戎。在其兄長王馭歐(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的推介下,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同意王浚歐加入征戰湖南的北伐軍,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做宣傳工作。當年8月,王浚歐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易名王如癡以便開展革命工作。同年底,經過考試,王如癡以優異的成績被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927年秋,王如癡又轉入莫斯科陸軍大學專修軍事科學,從而使自己成為文武兼備的優秀人才。
1928年夏,王如癡從蘇聯莫斯科陸軍大學學成歸國,立即接受組織派遣奔赴井岡山紅四軍工作。在毛澤東、朱德的領導下,王如癡先后兩次參加了保衛紅色搖籃反擊湘贛兩省軍閥對井岡山根據地的“會剿”作戰。
同年冬,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上井岡山后,王如癡被前委調到紅五軍任第八大隊黨代表。1929年1月,在反擊湘贛兩省軍閥對井岡山根據地第三次“會剿”戰斗中,王如癡率隊扼守桐木嶺哨口的白銀湖陣地,英勇抗擊進攻的國民黨軍何鍵部達三晝夜之久,給敵以極大殺傷。擔任紅五軍八大隊黨代表的近一年時間里。王如癡回師井岡山、恢復湘贛邊區、發展湘鄂贛根據地,經歷大小戰斗十幾次,軍事素質和領導才能得到充分展現。建國后,開國上將李聚奎還在回憶錄里深情提及自己患病期間,王如癡對自己的精心照料。
1929年底,中央決定將贛南地方紅軍組成正式紅軍,王如癡作為重要軍事骨干參加了紅六軍的創建工作。1930年初,紅六軍成立,王如癡任第二縱隊政委。同年6月,紅六軍改稱紅三軍并與紅四軍、紅十二軍組成紅一軍團,王如癡任第八師政委。1930年8月,王如癡隨同全軍突襲文家市,經過3小時激戰,殲敵三個團一個營,繳獲長短槍1500余支,擊斃敵旅長戴斗垣,獲得紅一軍團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王如癡生前坐的木凳
1930年冬至1931年9月,國民黨反動派以數十萬兵力,接連對中央蘇區進行了3次瘋狂的“圍剿”。王如癡率全師參加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先后在龍岡黃竹嶺、中洞將軍帽、方石嶺等戰斗中殲敵獲勝,多次創造了由被動轉為主動、重殲頑敵的光輝戰例,有力地保證了3次反“圍剿”戰斗的勝利。1930年12月30日,王如癡奉命率部會同兄弟紅軍在龍岡設伏,全殲敵第18師師部和2個旅,活捉敵前線總指揮兼18師師長張輝瓚后,又在東韶街圍殲譚道源師。王如癡所在的紅三軍配合兄弟紅軍5天內兩戰兩捷,繳槍1.2萬支。1931年5月16日,在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王如癡率紅八師會同紅七師在中洞地區設伏,經3小時激戰全殲敵公秉藩師,俘敵4000余人、繳槍3000余支。接著,王如癡率部隨紅一方面軍由西向東橫掃700里,在白沙、中村、廣昌、建寧等地連戰皆捷,殲敵2個師1個旅。1931年8月,在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王如癡率部參加了蓮塘、良村、黃陂戰斗,三戰三捷,殲敵1萬余人。9月7日,王如癡又在老營盤會同兄弟紅軍截殲敵第9師1個旅。9月15日,王如癡率部在東固方石嶺殲敵1個師。
1932年8月,由于戰功卓著,王如癡被提升為紅十三軍政委。不久又因紅十三軍建制取消任紅一軍團第三十一師政委,率部參加建寧、黎川、資溪、金溪戰斗,協同紅四軍殲滅敵第九十師大部。1933年1月,閩浙贛紅十軍調入中央蘇區同紅三十一師合編,成立紅十一軍,王如癡任紅十一軍政委兼紅三十一師師長。為粉碎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的第四次“圍剿”,2月下旬,王如癡率軍誘敵迷敵,偽裝成主力部隊東渡撫河,將敵引往黎川方向,掩護紅軍主力在黃陂殲敵。后又奉命指揮部隊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在地方武裝配合下積極展開活動,誘進攻之敵南進,創造戰機,頑敵在黃陂、草臺崗地區兩次痛遭紅軍伏擊,取得殲敵近三個師,俘虜敵人1萬余人,敵師長李明、陳時驥均被活擒的第四次反“圍剿”重大勝利。
1933年4月,王如癡調至閩浙贛省擔任紅十軍軍長兼政委,被選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同年“八一”榮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二等紅星獎章。
王如癡率新組建的紅十軍在實戰中提高戰斗力,于4月擊潰敵軍1個營、6月擊潰國民黨軍2個營,9月攻克浙江開化縣城,先后在德興、玉山兩縣建立揚塘特區,在婺源、坑頭一帶建立婺源中心特區,在德興、玉山、開化三縣交界的龍頭山建立化玉特區,牽制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進攻,鞏固擴大了贛東北蘇區。1933年10月,王如癡率部阻擊侵犯閩浙贛根據地之敵,予敵以重大殺傷。11月,王如癡率軍在羅橋楓嶺頭地區殲敵第八十師一部,繼而又以伏擊手段殲敵第二十一師2個團。
1934年1月,王如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受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王如癡于3月被調離紅十軍。他胸懷大局,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繼續留在閩浙贛省蘇區工作。6月,受中共閩浙贛省委委派,王如癡帶領一個獨立團赴皖贛邊蘇區任皖贛紅軍獨立師師長,積極協同贛北地方黨組織擴大紅軍和加強新蘇區建設,以配合中央紅軍的反第五次“圍剿”斗爭。
▲位于祁東縣太和堂鎮向陽村的王如癡烈士墓
1934年7月,由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中央紅軍英勇奮戰10個月不但未能粉碎第五次“圍剿”,主力反而損失慘重。為減輕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壓力,有利戰略轉移,紅七軍團作為抗日先遣隊歷時四個月轉戰三千里于10月到達閩浙贛根據地,隨即奉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與紅十軍組成紅十軍團,把擅長正規戰的紅七軍團編為第十九師、擅長游擊戰的紅十軍編為第二十師,閩浙贛省地方武裝編為第二十一師。
王如癡參與組建并任第十九師參謀長,與師長尋淮洲奉命先行出擊浙皖邊,轉戰于常山、旌德等地,屢挫敵軍后于軍團指揮機關會合,不久即遭七倍于己的敵軍進犯。12月14日,紅十軍團決定集中主力在譚家橋圍攻敵軍,由于三個師行動不協調導致戰斗受挫形成對峙,紅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壯烈犧牲,王如癡接任師長。
譚家橋戰役的失利,使抗日先遣隊陷入被動局面。面對強敵追擊的險惡形勢,紅十軍團決定,將部隊掉頭南下,返回閩浙贛蘇區休整。
來源:祁東融媒
編輯: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