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東縣地處衡陽西南部、湘江中游北岸,東西狹長,北高南低。全縣轄17個鎮、3個鄉、4個街道、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處,296個行政村、7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872平方公里,總人口108萬,是省級文明縣城、全省城鄉環境衛生十佳縣、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全省生豬調出大縣。
祁東人文璀璨,是中國曲藝之鄉。祁東戰國時期屬楚,西漢屬泉陵侯國。三國時期分泉陵置永昌、祁陽兩縣,縣治分別設在今祁東縣金橋鎮、磚塘鎮。隋唐以來合稱祁陽,1952年分置祁東縣、祁陽縣。境內小米山古墓遺址,已有2800年歷史。深厚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一代代人杰,三國蜀相蔣琬,明清重臣寧良、陳薦、陳大受,革命志士王如癡、曹炎,文化名人管鋤非、周策縱,軍政領導雷鳴球、龍新民等,皆誕生于此。當前有祁東籍將軍14人,兩院院士2人,省部級領導7人,司級領導78人,省內處級領導1300多人。祁劇、漁鼓傳承400余年而不衰,是全省目前唯一的“中國曲藝之鄉”。
祁東交通優化,是湘桂咽喉之鄉。據湘桂交通要沖,素有“湘桂咽喉”之稱,是經湘入桂至東南亞的一個重要節點。湘桂復線把祁東帶入全國高鐵網,歸陽千噸級碼頭使祁東具備通江達海之便利,泉南高速、婁衡高速和祁永高速貫穿境內,“六縱六橫”國省干線將祁東融入快捷的公路交通網,歸陽工業園距南岳機場僅35分鐘車程。從縣城出發,20分鐘可進入全國高速公路網,3小時可融入“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圈。“十二五”期間新建和在建干線公路達300多公里,占衡陽市新增干線路網一半以上,已形成鄉鎮至縣城1小時,縣城至長三角、珠三角3小時的大交通格局。
祁東農業穩固,是湘南魚米之鄉。祁東位于衡邵干旱走廊中部,東部多為紫色頁巖,西部多喀斯特地形,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215.9毫米,大大低于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境內無大江大河,湘江從邊境掛角而過。祁東人民用勤勞智慧,克服農業先天條件不足,奮力打造湘南“魚米之鄉”,祁東生豬、漁業、林業全國聞名,長期保持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全省生豬調出大縣等殊榮。黃花菜、席草、香芋和生姜被譽為“祁東四寶”,其中黃花菜占全國商品量的70%以上,被國家命名為“黃花菜原產地”。近年來,大力實施農業“五個十萬”產業工程,發展黃花菜、油茶、棗業、商品蔬菜、薯粉加工等規?,F代農業。2014年,在全球率先通報超級雜交稻攻關項目畝產破1000公斤,“祁東黃花菜”、“祁東酥脆棗”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祁東資源富集,是黑色金屬之鄉。境內地下礦藏多達30余種,鐵、鉛鋅等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鐵礦已探明儲量5億噸以上,居中南地區之首。鉛鋅蘊藏量138萬噸以上,可再造一個“水口山”。鳳歧坪鄉被譽為“百洞之鄉”,四明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3560公頃,被譽為“天然氧吧”、“衡邵干旱走廊的生態明珠”,是大湘南旅游圈的一個重要景點。
祁東發展向好,是新興產業之鄉。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打基礎、做平臺、強后勁、惠民生”的總體思路,加快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產業強縣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在壯大傳統產業的同時,新能源、機械制造、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快速發展,是擁有水電、風電、太陽能電、生物質電的綜合型新能源大縣。三年間,歸陽工業園建成10平方公里路網、30萬平米標準廠房及配套設施,入駐上億元企業20余家??h城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擴容近三倍,人口超22萬,是全省新型城鎮化15個試點縣市區(新城)之一。
來源:祁東新聞網
作者:田 青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