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東漁鼓的由來及特點
祁東這個地方,可能是因為柳宗元做了永州刺史,把先唐的文化帶到了這個曾經的蠻荒之地。從此,它的鄉音俚曲就特別的興旺。單以祁東命名的藝術就有祁東小調、祁東和祁陽一帶的祁劇,還有祁東蓮花鬧,等等。祁東漁鼓,便是這些眾多的藝術奇葩中的一朵。
現世流傳的八仙圖中張果老懷抱鼓筒簡板,倒騎毛驢,說唱四方,據說便是漁鼓的起源。而更真實的說法便是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入侵,高宗南遷,宮廷藝人在隨駕南遷途中,因不堪長途跋涉之苦,沿途流失民間。原來的高雅藝術,終于和下里巴人結合到一起,有了我們現在的絲弦、彈詞、小調等等,其中就包括漁鼓。到了元朝時,雜劇繁花盛開,漁鼓演變成道士、尼姑們化緣時說唱的勸世歌。至于何時流入祁東,無文字可考。如以南宋建炎年計時,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演變史。真正有史可查,只在上世紀40年代中葉。
劉賢忠不知從何地來到了祁東縣白地市鎮,在萬福嶺一帶筑窯燒瓦。晚來無事,這位滿身是灰的燒瓦匠左手抱筒執一塊竹制簡板擊打蒙了豬油皮的竹筒,右手攤開五指擊鼓助唱,演唱些歷朝趣聞和民間俚事,這便是傳說中最早的祁東漁鼓。一位專唱夜歌子、藝名叫作董乃積的民間藝人鄒祖溪誠心到瓦窯向劉賢忠求習漁鼓,從此他把漁鼓帶入了喪堂之中,時而盤古開天、三皇五帝;時而二十四孝、才子佳人。甚而鄉村趣聞,想唱什么便唱什么,想唱多久便可唱多久,唱得伴靈守夜的孝眷如饑似渴、如癡如醉,唱得很多村民都自動涌入靈堂。從此,冗長沉悶、哀哀婉婉、追悼亡靈的夜歌子就這樣被祁東漁鼓取而代之。
1952年,為了配合農村互助組運動,鄒祖溪老人自編自演了漁鼓段子《廖仁福的互助組》,從縣里到市里、又從市里到省里,一直唱到廣州參加中南局舉辦的民間文藝調演獲大獎,祁東漁鼓終于登上了大雅之堂。也因為這樣,后來者周陽春、陳侗寶、周先旭等民間歌郎爭相仿效,漁鼓便在祁東民間風行開來,期間幾經發展變化,卻也成為了祁東人民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1982年,已故原省曲協主席周漢平先生率專家組來祁考察,因祁東的漁鼓在演唱風格和表演手法上已自成流派,故定名為“祁東漁鼓”,這也是“祁東漁鼓”這種說法的正式由來。作為一種單列的演唱形式很快從夜歌子里分離出來,并在祁東、祁陽、邵陽、永州一帶發展興盛。
鄒祖溪、周陽春、鄒賽奇、鄧福生是近30年來祁東一直最享漁鼓盛名的藝人,其中盲藝人鄧福生有一把金嗓子,音樂天賦極高,能拉一手好二胡,他請人做了一套腳踏鼓筒架,手拉二胡、腳踏鼓筒擊節在民間演唱,極受群眾歡迎。1982年,他自編自演的單口漁鼓劊鬧新房》,與祖溪先生的單口漁鼓《陶鑄路過喝浪灘》上衡陽參加首屆“衡陽之春”文藝調演,分別獲得演唱一等獎,對提高祁東漁鼓的影響力和唱腔的改革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鄒賽奇是祁劇團的掛·牌小生,文革時期,縣劇團遣散,鄒賽奇改行唱漁鼓,他把祁劇唱腔的高、昆、彈及祁劇藝術的身眼手步法都帶上了漁鼓舞臺,為豐滿祁東漁鼓藝術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到今天來說,漁鼓音樂上的代表人物則有劉興國、譚鎧甲;漁鼓唱詞創作上的代表人物有陳云飛o‘正因為有了這些漁鼓老藝人、老藝術家的不懈貢獻,祁東漁鼓才得以從內容到形式、風格,還是從創作到組織演出,都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成為一種非常成熟的藝術種類。單在祁東境內,就先后有4次、共64名藝人赴省文化影碟公司、金蜂影碟公司,共拍攝大型傳統曲目12個,光碟36盤,這些漁鼓光碟已覆蓋全國各大文化市場,暢銷海內外。并保留了一大批口口相傳的漁鼓演唱底本,經過整理的傳統曲目有400多個,起初有道教音樂說唱的《勸世文》、《十字歌》。明末清初有思想家、文學家王夫之仿道士張三豐的《四時道情》、《五更道情》等漁鼓詞27首,是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可以這么講,鄒祖溪是我們祁東漁鼓的老祖師,就從1950年到1980年這三十年時間,他為祁東漁鼓藝術奠定了三項基礎性的工程:一是改編整理了一大批傳統漁鼓演唱底本,并以文字腳本的形式流傳于世;二是與其他藝人一道不斷修正漁鼓唱腔,定格了祁東漁鼓的基礎音樂;三是融生旦丑凈于一身,賦予了祁東漁鼓生動活潑的生命力。
祁東漁鼓的主旋律只有四句唱腔,但老百姓卻喜聞樂見。東家相邀,藝人同東家商量一下,其中一名藝人講一個故事梗概,一場演出三個小時,唱詞、介口都是藝人們即興創作、臨場發揮,卻淋漓盡致,滴水不漏。不明底細的人都認為是經過精心編排的演出本。四句唱腔,反反復復地唱三個小時,藝人該唱厭了,觀眾也該聽厭了??闪钊似婀值氖?,藝人們越唱興致越高,觀眾們越聽興趣越大。其原因在于一個變字。古往今來,一個變字演繹了大干世界,一個變字,同樣展現了漁鼓唱腔的千姿百態。其樸素的漁鼓調飽含了祁腔古韻,最能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元素符號,最能抒發歷史的興替、生活的趣味、情感的跌宕??梢赃@么講,它吸收和聚集了各地方劇種的精華,對文化傳統的積淀和弘揚,一直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祁東漁鼓經歷了四大變革:在演唱形式上一拉一唱,一人多角在舞臺上出出進進木復存在?,F今的漁鼓舞臺上,兩人隊已變為6人隊,服裝、道具、音響、化妝等綜合藝術逐步滲入,雖仍以說唱藝術為主體,但表演風格已逐步與戲劇化接軌。而漁鼓音樂也同樣在發生變化,祁劇、花鼓、黃梅、越劇、小調、流行歌曲亦被眾多藝人兼相采用,在整場演出中使觀眾耳目一新。漁鼓伴奏也不再是一把二胡,而是二胡攻主,揉進了彈撥樂、吹奏樂、電聲樂、藝人既是演員,也是樂隊,一人多角,一專多能的演唱格局。
曲目創作的變革也很明顯,既有傳統曲目,也有現代曲目,出現了群口漁鼓,課子漁鼓、漁豉表演唱、漁鼓小演唱、漁鼓小品等多種創作門類。
祁東漁鼓發展到今天,形成了四個全國之最:一是以演唱漁鼓為主要職業和主要收入來源的漁鼓藝人,由建國之初的三五名歌郎發展到數以百計,一個縣曲藝從業人員之多堪稱全國之最;其次,全縣59支漁鼓演唱隊,每隊每年平均演出400場以上,每年全縣演出場次達2萬3千余場,演出場次之多堪稱全國之最;其三,每年觀看漁鼓的觀眾突破千萬人次,就一個縣來說,每年觀看曲藝演出的觀眾人次亦堪稱全國之最。在祁東漁鼓藝人中,現有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7人,湖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36人,就一個縣來說,高級演藝人員之多同樣是全國之最。
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祁東漁鼓遠沒有了以往的風光。在當代流行藝術多元繁榮的背景下,祁東漁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陷入到了困難的狀態。最明顯的困境是,漁鼓隊伍青黃不接,再無大家出現。有心培養接班人,可年輕人不愿意學,盡管有天賦,卻寧愿外出打工。這一來是因為漁鼓藝人收入低微,后勁不足;二來是觀眾的喜愛越來越傾向于現在的流行文化元素,觀眾越來越少。這就造成了對這門藝術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不夠,藝術創新舉步維又艮,同時,讓漁鼓的文典缺乏系統的歸納和整理,致使許多典籍散失民間。還有就是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部分藝人過份迎合觀眾,缺失高雅引導,使演出流于粗俗,逐漸失去原有的品位。
很多人講,為什么要保護祁東漁鼓?我們則要講,祁東漁鼓大俗,是因為它屬于祁東這方鄉土;祁東漁鼓大雅,更由于它是湖湘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當我們往前走的時候,當中華文明進入到一個新的狀態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困惑,我們曾經是什么樣子?從保護非物質文化的角度講,像祁東漁鼓,都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我們保護好了,就能使我們中華文明這根線永遠都不會斷,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一根很清晰的線,這根線把我們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的擺在那里。就是說,我們是從那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不會讓自己的心靈很困惑。(稿源:石鼓文化)
來源:
作者: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