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巖』
燕子巖位于縣城西南5公里,現屬城關鎮燕子村,是縣內最大的石灰巖洞,洞內多蝙蝠,見光飛翔,古人誤為燕子,故名。
巖洞在峭壁上,上有兀石突出,洞口高6米,寬5米,主洞長約400米,內有石池,泉流不息,有支洞9條,分別向主洞兩邊伸展,曲折幽深,最長的達160米。洞內鐘乳倒懸,清泉涌滴,石柱石筍林立,進洞約六、七米處,正中有兩巨石,狀如桌椅,旁有石凳,相傳為逸士蔣暉羽化處。燕子巖俗稱朝音洞,傳說觀音菩薩曾在此受群仙朝拜,群仙嫌洞矮小,用頭頂將洞撐大,所以前洞留下許多頭頂的痕跡,實青鐘乳石風化而形成。
『溫泉』
溫泉位于縣城西3公里的洪橋鎮溫泉村,泉居群山環抱阡陌縱橫的小盆地之中,其水無硫磺礦質,冬暖夏涼,冬季水溫經常保持在攝氏18度至20度之間,可供冬浴。 據舊志記載,溫泉發掘約在宋慶元四年(1198)以前,明代長安名士張硯客題有“自甘澄澈沃村壤,不羨華清鬧市途”的詩句刻于巖石上。 泉源出于巖嘴石洞中,流聚而成約20平方米的小池,再流經10多米長的小水圳,復潴成一個約20米寬.50米長的大水池。最后經一小口流向小江,泉水清澈見底。不受雨季影響,流量為0.3m3/秒,可灌溉田千余畝,流經3個鎮,注入白河。 1977年,溫泉被洪橋區修建為漁場,水面擴大到42畝,一年四季泉水涌流,是縣內魚類繁殖場所之一。
『七寶山』
七寶山又名七姑嶺,位于祁東縣中部白地市鎮。附近土丘低緩,山崛起其間,三峰秀拔,形如筆架,最高點335米,周圍二、三十里望之如在眼前。古時林木蔥蔚,地下多礦藏,山名“七寶”。相傳明洪武(1368)前,曾有仙姑七人,現形本山,鄉人因塑像建七姑庵。萬歷三十六(1608),庵毀于火,天啟三年(1623),邑人張嗣興重建。新中國建立后,辦有林場2處。礦產以煤著名,有百多年開采歷史,縣曾辦墨時塘煤礦在山的北麓。
『石門』
石門亦稱石門口,位于縣城西北42公里馬杜橋鄉廟沖村境內,兩山對峙,拱立如門,故名。
初入石門口。高巖夾立,峭壁上合,仰視見天一線。進內數百步,則田疇平展,清幽雅靜,有“湘南桃源”之譽,昔時曾建石門庵于其上,多有隱士來此避世。
明代偉大的思想家王船山于順治八至十一年(1651~1654)曾隱居石門一帶。
『朝天巖』
朝天巖位于官家嘴鎮北,距縣城42公里,怪石嶙峋,洞口天成,上鐫“朝天巖暴”。中敞平直,高7米,寬10米,深達30余米。底部曾有暗竇,持火炬可入,現已壅塞。夏日涼爽宜人,為避暑佳境。洞外左側獅嶺對峙,南面原有石筍高插云天,今辟為采石場地。
『喬木堂巨荊』
步云橋鎮喬木塘瀛洲寺江邊。一株黃荊(本為灌木,同治《祁陽縣志·雜撰》作“黃樟”)竟長成為高大喬木。元順帝至元七年(1347),博士曾福仲與其弟自贛遷湘,后數年,在巨荊附近建祠,名“喬木堂”。據縣樹木考察組測量,樹高15.4米,胸徑93厘米,冠幅9.7平方米,樹齡在全縣最高?,F在此樹的主桿已成枧槽形,北向已空,南面枝桿叢生,每當春夏季節,依然生機盎然。
來源:
作者:
編輯:redcloud